皇冠APP下载官网
党建活动
您当前所在位置是: 首页 >> 党建思政 >> 党建活动 >> 正文
“美丽中国说”系列微宣讲——第十五期《从“灭绝”到“重生”,科技助力朱鹮保护》
发布时间:2024-01-18      作者:    点击:[]    分享到: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是关系民生福祉的重大社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要锚定2035年美丽中国目标基本实现,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守牢安全底线,健全保障体系,推动实现生态环境根本好转。为教育引导师生深入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红色基因”党员宣讲团推出“美丽中国说”系列微宣讲,今天推送第十五期《从“灭绝”到“重生”,科技助力朱鹮保护》。

主讲人介绍

顾天萌 女 2023级本科生物科学

主讲原文

尊敬的各位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我叫顾天萌。今天我宣讲的主题是“从‘灭绝’到‘重生’,科技助力朱鹮保护”。

“翩翩兮朱鹭,来泛春塘栖绿树。”这是唐代诗人张籍诗中描绘的景象诗文所说朱鹭的就是中国珍稀野生物种,鸟儿中的东方宝石,百姓心中的吉祥化身——朱鹮。

然而此番美景曾一度难觅。在20世纪50年代初,生态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朱鹮数量急剧减少。70年代时朱鹮在日本、俄罗斯、朝鲜等地已经彻底消失。 当时,广袤的中国是唯一没有“过滤”过的国家,于是整个世界就将目光聚焦到了中国。

1978年9月,受国务院委托,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受命组成以学者刘荫增先生为首的专家考察组,正式拉开了在中国境内寻觅野生朱鹮的序幕。

要在偌大的中国寻找已经失踪了20多年的罕见鸟类,犹如大海捞针!1978年考察组沿着曾经有朱鹮分布的路线一路搜寻,均未发现朱鹮踪迹。尽管考察到了第3个年头,已行走5万多公里,天天都在疲惫和无望中度过,但没有到“覆盖完”的那一天,所有人都不敢有一丝怠慢。

1981年5月初,朱鹮专题考察队第三次进驻洋县,没想到,这最后一次的尝试带来了转机。1981年5月18日,考察队向洋县北部的秦岭深处进发。傍晚时分,在马道梁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两声“啊……啊……”的鸣叫声。

“天哪——朱鹮!是它,真的是它!兴奋的考察队员忘记了疲劳和饥饿,朝着朱鹮飞去的方位狂奔,翻越一座座小山,终于在八里关乡大店村姚家沟近距离地看到了它们。

苦苦寻觅3年的朱鹮就在眼前,他们像做梦一样发现了一对朱鹮和3只嗷嗷待哺的幼雏,在相邻的另一株树上又发现了一对成鸟。这——就是已有“6000万年历史”朱鹮的最后家园,是当时世界上仅存的7只野生朱鹮。

这7只是时隔几年后中国境内再次出现的朱鹮,它们因此被认为比大熊猫还要珍稀。在姚家沟发现的朱鹮种群被命名为“秦岭一号”,中国政府为此专门设置保护区,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秦岭一号朱鹮群体临时保护站”,到洋县朱鹮保护观察站正式成立;从升格为陕西朱鹮保护观察站,再到设立省级朱鹮自然保护区,直至2005年升格为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保护体系日渐完善。

如今,陕西洋县被誉为“朱鹮之乡”,这里俨然已成为鸟儿的乐土。朱鹮常以水田中的青蛙、昆虫、鱼虾、螃蟹等为食。春夏之交时,经常能看到人们在水田里耕作时,几只朱鹮跟在不远处,蹦蹦跳跳地找泥鳅吃。

在这如画般和谐的场景背后,科技有着无法忽视的作用,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马克平强调,遥感、动物追踪、合成生物等新技术正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发挥作用。在他看来,科学技术能够极大提升保护效率。

40多年来,通过努力,我们逐步掌握了朱鹮的生活规律和活动习性,以及此前朱鹮濒临灭绝的致危因素。2019年1月11日,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多样性基因组学团队、国家基因库、西班牙庞培法布拉大学等单位的科学家们联合全球多家博物馆机构共同揭示出了朱鹮群体历史演化特征,为我们制定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同时,近年来在朱鹮分子生物学、遗传繁殖学等领域的研究,促进了朱鹮种群健康、良好地持续复壮。2011年4月15日,西安交通大学和华大基因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朱鹮全基因组序列图谱绘制完成”。这是世界上完成的第四个鸟类基因组测序项目和全基因组序列图谱,其对于挽救和保护朱鹮和注释生命现象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

此外,我们还通过3S技术和卫星定位追踪等高科技手段,使朱鹮栖息地管理、野外监测等更加科学、精准。过去了解鸟类迁徙主要是通过环志,通过给红嘴鸥带上脚环来收集数据。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鸟类组研究员杨晓君介绍,“要获得数据就必须回收脚环,由于回收率低,实际效果并不太好,即使回收到,也仅仅是了解一个地点的情况,而无法掌飞行轨迹。现在通过卫星跟踪,可以随时掌握鸟类的动向和栖息环境。”

从孤羽7只到千鸟竞翔,中国朱鹮保护已经走过40年历程。40年来,朱鹮栖息地向历史分布地不断扩展。从濒临灭绝到振翅高飞,中国的朱鹮保护被国际公认为濒危动物保护的典范。朱鹮从“发现”,到“保护”“繁衍”“复兴”,实现了涅槃重生的生态奇迹,成为生态保护事业的重要范例。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加快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生物多样性使地球充满生机,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保护生物多样性有助于维护地球家园,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当前,全球物种灭绝速度不断加快,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构成重大风险。2020年9月30日,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指出,要站在对人类文明负责的高度,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凝聚全球治理合力,提升全球环境治理水平。中国将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继续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力量。

实现这一目标,科技发展不可或缺,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背景下,野生动物保护有了更多利器。5G传输、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科技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带来了新机遇。通过科技实现传统生态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更能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预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智能融合,让数据会“说话”、会“思考”、会“预判”,科学分析和研究动植物成长环境和规律,助力野生动植物保护,促进生物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做大做强生物经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氛围也将越来越浓厚,让我们与科技肩并肩,为建设美丽中国奋斗!

谢谢大家!

学习感悟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科技是不可小觑的重要角色。科技创新和应用已经深度介入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的各个环节。如针对湖泊污染开展全流域综合治理,科学实施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等。可以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之路也是一条让科技创新造福生态保护的道路。作为新一代大学生,更要把所学知识融入国家发展,用科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Baidu
sogou